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新华访谈|王振洪:地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走跨界融创之路

2023-09-09 10:42:58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扎根地方、融入产业、跨界协同,是地方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振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要求地方高职院校积极谋求转型与变革,依靠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走出一条产科教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重点校和国家“双高”校A档建设单位,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构建良性互动机制,积极探索产教联结合作、下沉县域合作、多元主体合作,不仅有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匹配,而且,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比如,学校牵头成立的“金义都市区产教联合体”,将政校行企之间紧密合作的“藤蔓”延伸至浙中全域;学校与浙江山区26县之一的武义县共建“武义学院(校区)”,对接地方温泉康养、电动工具等特色产业和民生事业受到欢迎;学校依托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建成并运行的“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开创性打造实体化运作和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运行的产教综合体取得了多赢。

王振洪说,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是高职院校谋求转型与变革最大的政策支撑。“当前,地方高职院校迎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强国、强省的双重机遇,但如何从传统‘虚拟’走向‘实体’,从‘单一’基地向‘综合’平台建设发展,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进程中的一大难题。”王振洪认为,要破解难题必须树立跨界思维,打开组织边界,不仅需要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而且,要结合区域产业集群化、链条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特征,调整重构专业体系。

据了解,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三项举措构建校行企协同合作的专业建设新机制。一是依产建群,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布局专业体系:对一些产业需求小、办学实力弱的专业进行裁撤,专业数从65个减少为55个,二级学院则从12个减少为10个,以提升专业群运行效益。二是以群破界,融通专业群集群发展的组织边界:围绕专业群建设,按照“一专业群一平台”的思路,打破院系之间的组织边界,重新调整、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探索构建以专业群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模式,应对产业集群的体系化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三是科技赋能,推进专业建设的现代化迭代升级:立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需求,将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广泛融入专业教学,以科技力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加快专业的数字化转型。

“一所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声望实质上是由其专业声望决定的,除了专业布局与建设不应再‘闭门造车’和‘单打独斗’外,还需要变革学习模式。”王振洪说,基于新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为学生在智能化时代就业、工作与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王振洪认为,随着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朝着复合型、创新型、智慧型的方向转变,学生需要通过真实生产、实习实训、科技研发、社会培训、创新创业等更加多元跨界的途径展开系统培养。“建构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跨界培养机制是关键,打造异质性跨界混编科教创新团队是基础。”王振洪说,培养机制可从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切入,建立以教促产、以产助学、产学互动、学研结合的行动体系。而这个行动体系需要创新团队支撑,比如,组建产业教授和学校社会服务型教授的科教团队,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等。

记者了解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一些尝试。以产科教平台为载体,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科教创新团队,创新教师企业实践机制,并且,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通产学研训创之间的育人边界,重塑课堂生态,变革学习模式,以增强教师基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课程适应性”理念与能力,初步形成了“企业项目进课堂、能工巧匠上讲台、师资队伍下企业、师生作品进市场”的局面。

“地方高职院校因地方而生,是地方高校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它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之间应该朝着‘水乳交融’般的方向去努力,才能互促共兴。”王振洪说。

记者:谢云挺 王军

编辑:张灵

标签: